八段锦讲义梁青海扬州税院教学版

时间:2021-12-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目录

一、八段锦对经络的作用

经络通畅是健康的基础

疏通十二经脉调理脏腑...

上下肢协调配合牵拉十二经脉...

上下左右对拔牵引十二经脉...

头、颈、躯干扭转舒调十二经脉...

对奇经八脉的整合作用...

抻筋拔骨调十二经筋和皮部...4

特定穴是调整经脉的主要施力点...4

小结...4

二、八段锦的养生康复机理与效果....5

导气引体,调畅气血...5

松紧结合,增进协调...5

提倡站桩,强心抗衰...5

脊柱为轴,整体调节...6

运动适量,小劳防疾...6

强化脏俯,疏通经络...6

松静自然,调摄精神...7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7

三、八段锦动作讲解.7

预备式注意的问题...7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8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8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9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0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4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5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7

收势...7

内容讲义

一、八段锦对经络的作用

八段锦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同祖国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关系密切。

经络通畅是健康的基础

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其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是经络的主体部分。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中医把人本身看做一个整体,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不可不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通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把五脏精华的物质供养全身,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经络通畅是健康的基础,消除疾病的根源。人体的每一条经脉,均循行于一定的部位,人体手部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足部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共十二条正经;躯干和下肢及头面部还分布有任脉、督脉等奇经八脉。健身气功·八段锦每个动作根据经络的循行走向规律,突出体现逢练必旋、逢功必绕的特点,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经过广泛的实践证明,健身气功?八段锦每一式歌诀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通过调整全身经络,平衡人体脏腑的功能,使我们身体从亚健康向健康状况转化。

疏通十二经脉调理脏腑

八段锦每一式动作都对应有一定的脏腑,或三焦,或脾胃,或心肾。但是,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八段锦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协调全身各部的运动,疏通人体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调理人体脏腑的功能。八段锦导气引体、调畅气血的原理,是通过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的升降开合完成的,如此才使人体全身的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舒畅,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目的。

上下肢协调配合牵拉十二经脉

人体的每一条经脉,均循行于一定的部位,人体手部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足部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共十二条正经。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阳是从胸走到手,手三阴是从手走向头,足三阳是从脚走向胸,足三阴是从头走向脚。八段锦要求练功时神与形合、动作柔和、刚柔相兼、劲力内蓄,尤其强调在松静自然状态中徐缓舒展肢体、吐故纳新和意念集中的协调运动。八段锦每式的练习都要求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动作柔和不用僵劲,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到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适度,动静相间。八段锦最大的特点是在练习时要求手臂的旋转,通过两臂的内外旋转来加大对手臂的扭矩,从而加大对手臂的压力。手臂的屈伸有助于对手六经的刺激,从而起到牵拉经脉的目的,如双手托天、左右开弓、攒拳、单举等。“双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双手在体前的上提、托举、旋转和下按等动作,既刺激了手六经,又对体内的脏腑进行了牵拉按摩,从而起到调节三焦的功能。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三条经脉从胸走向手,“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拉弓动作能疏通手三阴经的经脉,开胸顺气、改善心肺功能。下肢运动则可刺激足六经,以达调节脾胃、疏肝利胆之目的。如“左右开弓似射雕”、“攒拳怒目增气力”、“摇头摆尾去心火”中的马步。“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提踵颠足、收腹提肛动作,刺激足六经,虽然并非真能有消除百病的作用,但对整套功法亦是一个很好的整理放松,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有助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畅通和人体阴阳的平衡。

上下左右对拔牵引十二经脉

八段锦有许多上下左右对拔牵引动作,通过上下左右拉长躯体与上肢各关节之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能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对预防颈椎病、肩部疾患、腰腿痛有良好作用。“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势通过上托下落、对位拉伸,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三焦气化的作用。“左右开弓似射雕”中左右开弓的动作,有利于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调理脾胃臂单举”,两手交替上举下按,上下对拔,使腹部胃、脾、肾经及胁肋部肝胆经受到协调性牵引,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原理,并通过牵拉腹腔对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头、颈、躯干扭转舒调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阴和足六经均经过躯干部。足少阳胆经从头走向足,起自瞳子,止于窍阴穴。足厥阴肝经从足走向腹,起自大敦穴,止于期门穴。“攒拳怒目增气力”通过马步冲拳、怒目瞪眼等动作,可刺激肝系统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筋壮骨。强调对肝经及胆经整体的调节,注重吞气与吐气的一张一弛。足少阴肾经从足走向胸,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向足,起自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躯体的前屈后伸和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动作,使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

对奇经八脉的整合作用

人体经脉中除十二经脉外,还有总督、统领及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的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及冲、带、蹻、维等奇经八脉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下肢及头面部。任督二脉是人体内两条重要的经脉。督脉统督手足三阳经,在身体的后正中线,就是沿着脊椎由下往上走;任脉统督手足三阴经,在身体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任督经脉是气血的循环通道,又称为“小周天”。八段锦共8个招式与经脉中的奇经八脉的经脉数目相同,一如易筋经有个招式恰与经脉数目相同,我们虽然无从知道古人创编这些招式的本意是否与经脉数目有联系,但我们可以试着以功效或功法反推动作与经脉的可能关联性。从经络的角度而言,可以发现八段锦的动作对于脊柱的运动最为明显,所有动作都可运动到任督脉,影响到全身的各阴阳经。“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动作伸屈幅度大,脚趾扒地,弯腰俯身双手握踝,除疏通足少阴肾经,调节肾脏功能外,还加强了对阴跷脉的刺激。“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转身疏通带脉,以加强对十二经脉的整合作用。“背后七颠百病消”一起一落,振动全身经脉,疏通百脉,调和气血。

抻筋拔骨调十二经筋和皮部

八段锦在编创中有针对性的应用了经筋和皮部理论,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使其气血调和,功能正常或康复。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筋肉附属系统,。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十二皮部则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的分布。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具有保护机体、抵抗病邪入侵、反应相应脏腑经络病变的作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过程中包含了许多抻筋拔骨的伸展性动作,这不仅增强了筋肉关节的活动,调节梳理了十二经筋,也利于提高皮肤的弹性和韧性,从而改善练习者的十二皮部功能。如“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一节动作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这段动作不仅能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还能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攒拳怒目增气力”一节中攥拳、怒目、推掌等短时间的伸筋拔骨动作与长时间的柔和舒缓动作相结合,也要求肌肉用力而且马步蹲裆,使得腿部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怒目使颈部肌肉和眼肌加强,长期锻炼此式,会促进肌肉发达,体力、耐力逐渐加大。“两手攀足固肾腰”一段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向上向前,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

特定穴是调整经脉的主要施力点

经络分布在人的皮下肉上,我们可通过对某些穴位的刺激以达到畅通经络的目的。如中医认为“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特定穴中的原穴是十二脏腑元气输注和留止的部位,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十二脏腑功能,调整十二经气血。原穴大部分布在腕和踝附近,所以八段锦功法中多处强调手腕的翻转和提踵,就可以起到刺激原穴,畅通经络,保健身心的目的。躯干运动可以刺激大椎、背部腧穴和任督二脉,以达到固肾壮腰之功效。如“摇头摆尾去心火”强调旋转头部而刺激大椎穴,因大椎穴是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故可以起到益气、通阳的作用。“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对头、颈、躯干的旋转和双手的牵引动作,加强了对背部腧穴的刺激,以此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

小结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经络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五官九窍等全身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经络是运行身体内气血的通路,经络通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把五脏精华的物质供养全身,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经络通畅是健康的基础,消除疾病的根源。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对头、颈、躯干的旋转和上下肢的牵引动作,加强了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以此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长期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能疏通、调整全身经脉,起到养生保健防病的作用。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具有养生保健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

二、八段锦的养生康复机理与效果

八段锦是优秀的健身功法,经过近千年传承而历久弥新,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本文从八个方面谈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养生康复机理与效果。

导气引体,调畅气血

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柔和缓慢的运动能让生命机体充分放松自然,更好地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因而有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健身气功·八段锦导气引体、调畅气血的原理是,通过对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的升降开合,使全身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畅通,从而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人体血管弹性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更加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进一步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也会更强。

松紧结合,增进协调

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是八段锦功法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要求练功时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是贯穿动作过程始终的。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经气流通,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小负荷的运动应激。应激是指全身性非特异性的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会产生适应性调节,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从而影响各种机能与代谢状态。良性的柔和持续的应激,可调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储备潜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与防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习练八段锦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提倡站桩,强心抗衰

八段锦的基础姿势乃是站桩。站桩是气功中常见的调身手段,要求意静神宁、舒适得力、轻松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强身健体方法。八段锦的预备势直接采用抱球式站桩进行锻炼,而且还将站桩作为基本功动作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节分处进行反复的练习。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筋脉特别是下肢产生节律式蠕动,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和经气的布散。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抗衰老。研究结果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脊柱为轴,整体调节

八段锦锻炼的中心部位在于脊柱。整套功法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力求身体平衡,动作连贯相随。同时要求所有动作需通过一个中心来指挥,即脊柱。也就是说,要通过腰脊活动来带动四肢。八段锦前四势突出的是肩胛夹脊的内缩蓄劲,后四势则侧重腰胯命门的俯冲扭转与拔伸,劲力从躯干脊背向四肢末梢逐步传送,由里到外依次撑紧,运动过程似乎要克服某种阻力,从而四肢经脉筋骨得到充分的拔拉伸展。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由于脊柱两侧分布着支配肢体脏腑的全部神经根,因此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八段锦通过对脊柱的拉伸旋转,刺激疏通任、督两脉,从而起到了整体调节,牵一处而动全身的锻炼效果。

运动适量,小劳防疾

从运动强度来看,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是八段锦健身养生的一个重要特色。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提倡的“小劳术”,实际上就是近现代立式八段锦的源头之一。古往今来,因大疲至劳而病者比比皆是,积劳成疾,早衰相随,中道夭亡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对小劳之术,却不可等闲轻视。《保生要录》记叙了“小劳”的功效:“事闲随意为之,各数十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有不佳,快为之即解。”说明只要持之以恒,其保健的功效是十分理想的。八段锦正是这样一种运动量适中的“小劳”之术。

强化脏俯,疏通经络

八段锦同传统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关系密切。比如第一势中的“三焦”是人体元气与水液疏布的通道,覆盖五脏六腑。这一势通过上托下落、对拉拔伸,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滋润濡养作用。第二势左右开弓,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治疗胁痛。第三势左右升降对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原理,这一势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助于消化吸收。第四势中的五劳一般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伤害。养生理论认为“生病起于过用”,所以五劳七伤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这一势扭头旋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可以消除亚健康。第五势中的“心火”是由于思虑过度、内火旺盛所致,可见心烦口疮、失眠多梦、便秘尿赤等症候。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才能水火既济。这一势上身前俯,尾间摆动,可以使肾水得升心火得降。第六势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第七势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系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第八势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有谚语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所以这一势有“消百病”的功效。由此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功法原理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原理的。

松静自然,调摄精神

八段锦虽然是以外形肢节躯干的伸展开合为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广播体操。后者动作刚健有力,直来直去,节奏单一,不讲究呼吸意念。而八段锦练习过程中,要求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动作柔和,刚柔相济,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意念集中在动作部位,排除杂念。因此,八段锦的锻炼方式是身心一体式的,而且突出对情志的调摄。良好的情志应该是恬淡宁静,祥和愉悦。《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的医学家王冰也曾指出:“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八段锦的“锦”是指华贵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意味着整套功法练习如丝棉般柔顺连绵、丝滑流畅。所以《遵生八笺》中说:“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在古人记载的一段“十二段锦总诀”中曾提到,练功必须“遍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这样“勤行无间断”,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效果。八段锦整套动作的编排,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古典养生思想整体地贯穿其中。第一势为托天式,然后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后以颠地式为结尾,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八段锦动作讲解预备式注意的问题

八段锦预备势简单易学,便于掌握。这个预备势在太极拳练习中被称为“混圆桩”,在健身气功中被称为“三圆势”、“抱球势”。练好健身气功八段锦预备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端正身形、放松入静、静养元气。

端正身形“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可见,练好预备势首先要端正身形。对于初学者来说,端正身形的动作要领是: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意想肩井穴与涌泉穴垂直相对;双膝微微前屈,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一是要松腰沉髋,使臀部自然下沉,把重量全部沉到脚上,同时敛臀,把命门穴打开。换句话说就是把腰部的生理弯曲尽量拉直,使脊椎关节节节对准下沉。

二是要含胸、沉肩、坠肘。练功时肩关节向下松沉并向前微合,肘关节下垂并向外微撑,气沉丹田,腋下虚掩,要留空,不能紧贴肋部。双臂的动作就像抱着一个气球一样,肩、肘、腕这三个关节要力求做成圆弧状,不能出现死角,与含胸配合起来组成一个圆。

三是要百会虚领,意念中百会穴上仿佛有一绳轻轻牵吊,并且百会与会阴要保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后颈挺拔,髋部下沉。四是要两眼垂帘,即双目微闭,仅留一缝之光,目光自然平视。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雹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灵枢·经脉》称为“三焦手少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流注时辰为晚上九至十一点(亥时)

心包经主血,三焦经主气,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上肢的痹症,以及人体水道不利的水肿病,都是三焦经主治的病。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这一式要领是,双手交叉上举时深吸一口气,全力以赴向上挺举,力达掌跟,抬头看手,稍停顿,眼平视,呼气,双手分开下落回复原状,身体放松,软下来。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第一个动作,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站立,膝关节缓慢伸直,左掌在外,目视前方。

第二个动作,右掌屈指向右拉至肩前。左掌成八字掌,左臂内旋,向左推出,与肩同高。同时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动作略停,目视左前方。

第三个动作,重心右移,两手变自然掌,右手向右画弧,与肩同高。掌心斜向前,重心继续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左一右为一次,共做三次。做第三遍,最后移动时,身体重心继续左移,有脚回收,成开步站立,膝关节微曲。

侧拉之手五指成虎爪,掌心内吸,五指自然抓拢,后拉时虎口向上,肩臂放平。八字掌侧撑,掌心向前,手掌垂直于地面,需沉肩坠肘。屈腕,竖指,掌心涵空。

端肩,弓腰,八字脚。正确做法是,沉肩坠肘,上体直立,两脚跟外撑。

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部输血,同时调节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等手里侧之三条阴经经脉之气。它能有效的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同时,增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关节及指关节的灵活性。并有利于矫正驼背,肩内收等不良姿势,很好的预防,肩、颈疾病。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跨步直立搭手腕,马步下蹲拉弓弦。

变掌外推臂伸展,并步起身往前看。

如配合呼吸:开弓时深吸一口气,全力以赴,感觉不用全力弓拉不开一样,收式时呼气,身体软下来,放松。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此动作,“调理脾胃须单举”——开阴经,调肝胆。首先,两腿屈膝,两个手掌做抱球状,捧在腹前。然后,左手抬起来,往上撑,右手往下按。这叫左手顶天,右手按地。注意:左手往上举时,一定要掌根往上撑,中指指尖往下回勾;而右手在向下按时,也要掌根下按,中指向上勾;左肩往上举,要尽力向外、向后展。

动作稍停片刻,左手自然下落,右掌收起来,两手放在腹前。然后右掌向上抬起,上举,顶天,左手往下按。相反方向把这个动作重复一遍。

在这个式子里,很关键的一个动作是阴掌外撑。无论是上撑的手,还是下压的手,都是靠阴掌打开了阴经,锁住了阳经;而这一升一降,就是一开一合。所以这个动作正是健身气功中最讲究的“升降开合”。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地上下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对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两肋是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首先是调理肝胆的。那为什么这个动作叫“调理脾胃”呢?因为要想调理脾胃,核心在于调理肝胆。

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阴阳五行。从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看,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会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让脾胃这个土被肝胆这个木克,首先需要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

通过双手对拉,交替上举、下按,可抻拉两肋的肝经和胆经,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这就是“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核心。

第一个动作:两腿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经面前上穿,随之臂内旋上举至头的左上方,右掌同时随臂内旋下按至右髋旁,指尖向前,动作略停。

第二个动作: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下落于腹前,同时,右臂外旋,右掌向上捧于腹前,目视前方。

右式动作与左式动作相同,但左右相反。

该式一左一右为一次,共做三次。做到第三次最后一动时,变两腿膝关节微屈,右掌下按于右髋旁,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这一式的动作要点是:舒胸展体、拔长腰脊、两肩松沉、上撑下按、力在掌根。

这一式容易犯的错误是:两掌手指方向不正,上体不够舒展。

正确做法是:注意两掌放平,指尖摆正,力在掌根,双腿蹬直,对拉拔长。

“调理脾胃需单举”这一式动作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可以牵拉腹腔,对中焦脾胃起到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刺激位于胸胁部的相关经络以及背部腧穴等,具有调理脏腑经络的作用;该式动作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及小肌肉得到了锻练,从而增强了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肩、颈疾病。

外旋上穿经面前,一掌上撑一掌按。

掌根用力腿蹬直,舒胸拔脊全身展。

上撑下按时深吸一口气,屏气全力以赴上下对拉拔长,腿蹬直,回复原状时呼气,放松,身子软下来,膝关节稍弯。

注意与第二式衔接时右脚收到与左脚与肩同宽时就可以了。不要并齐了。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

其姿势是: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是为一次,如此三次。

在中医学里,有“五劳七伤”之说。什么是“五劳七伤”呢?

“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造成“五劳七伤”的原因很多,有的还与食品的“五味”、节令的“四时”,甚至风向的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成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五劳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劳七伤往后瞧”定势动作要求两臂随膝关节伸展而伸直,然后两臂外旋,掌心向外,头部分别向左、右侧后方转动,双目尽量注视斜后方。完成好这一动作,要求两臂向外充分旋转,身体直立。然而练习者在锻炼时,身体常常容易向后斜转或倾仰,两臂也往往旋转不充分。造成习练者犯此类错误的原因,一是两臂外旋用力部位不对,当头部向侧后旋转时,肩部出现了侧向倾斜,使身体侧转;二是头部在转动时未能保持中正,牵动身体重心的改变,不但使同侧的肩向侧后倾斜,甚至还会引起上体后仰、腹部前挺等现象,使动作变得松散而不完整。因此,要纠正“五劳七伤往后瞧”中的错误动作,首先是头部向侧后转动时,头顶要上领,同时保持头部和肩膀中正;其次是手掌充分外旋,牵动手臂旋转,两肩后展要充分。

手掌外旋及后瞧时深吸一口气,屏息全力以赴!还原时呼气,放松!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股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在这一摇一摆、一升一降中达到平秘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督脉。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心。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

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

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心主汗,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人群。

动作一:大马步站立,两手搭于股骨远端,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动作二:缓缓吸气后大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右腿弯曲,左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右脚尖。

动作三:呼气,头自右下方经体前至左下方,然后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左侧慢慢将头抬起,下肢呈斜弓步。

动作四:保持这样的的姿态,同时闭气片刻,大概0个数左右。

动作五:缓缓吸气后大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左腿弯曲,右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左腿,上体左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左脚尖。

动作六:呼气,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然后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下肢呈斜弓步。

动作七: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

动作八:缓缓深长呼气,并步收脚,同时全身放松。

、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

、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4、向后摇头应与向前摆尾配合起来。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后旋,尾闾前旋,颈部后旋的速度要稍慢于尾闾前旋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转正时速度的一致。眼睛视线由右脚看到了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伴随着颈部的放松摇转,目视头上方。

5、这一招呼吸比较难掌握,八段锦所有的动作呼吸要诀就是:用劲的时候吸气,放松时呼气!这一招也是,开始摇头摆尾时吸气,可以憋着气只到恢复原状时呼气。

6、啥时候练的像甩鞭子一样,力量如波浪一样由头传导到尾骨才算到位。此招主要是锻炼脊柱,脊柱对人太重要了,五脏六腑都有肌肉挂在脊柱上,如果脊柱有问题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马步加宽成大马,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吸气先向右,屈膝躬身看脚尖,

呼气头随腰胯转,左右摇摆刺激腰,

心肾相交去心火,气不可浮意要专。

问题一:人为什么会上火?

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上火了"。那么,火到底从何而来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对应。用五行来界定五脏,一是可以形象地表达五脏的功能,二是可以表达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重整体观,它认为五脏同五行一样,要相互制约,人体才能良好地运行。

比如,火性为"炎上"。"炎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炎","炎"是两个火,所以是热的意思;第二为"上",表示火是上行的。

五行中的火与五脏中的心相对应,如果心火一直往上走,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那就会"上火"。

我们都知道,水的特性是"润下"。"润下"也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润",即它的特性是非常滋润的;另一个含义是"下",它的运动方向是往下行的。

五行中的水与五脏中的肾相对应。如果肾水总是往下流,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轻则腿发沉,重则腿水肿,尤其是脚踝、膝盖等大关节处,水肿会比较严重。

所以,在人身体中,肾水与心火是互相制约的。健康的身体,肾水可以上行滋润心,这样心火才不会一直上炎;反之,心火也可以下行闻暖肾,这样肾水也就能上行滋润身体。所以,不上火的秘密就在于肾水与心火相平衡。

当肾经经气不足,不能带动肾水上去滋润心,敛不住虚火的时候,心火就会一直上炎,人体就会"上火"。比如,患干燥症、口腔溃疡等病。所以在治疗上,我们就要从补肾阳这个角度去败火,而不是一上火就吃消炎药,那样越清火就越灭阳气,会加重病情。

要想补肾阳,一可以用药,二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肾与膀胱相表里,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膀胱经来补足肾气,降低患病的几率。

去"火"妙法--"摇头摆尾去心火"

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锻炼督脉、膀胱经、肾经的一个重要动作。可通过锻炼膀胱经,补足肾经经气,以使肾水上行,收敛住心火。

“摇头”不算太难,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摆尾”。“摆尾”真正动的点是督脉的根部尾闾处。所以,"摆尾"是通督脉的动作。古人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人体气机从尾闾关到夹脊关运行缓慢,古人比喻为"羊车",就像羊拉车那样,慢,但有狠劲;从夹脊到玉枕关,气机运行快了起来,古人把它比喻为"鹿车",就像小鹿那样轻盈快捷;由玉枕关入脑则需大力,如同"牛车"。

所以,动尾闾过"三关"是非常难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尾巴已经退化掉了,所以不能像小猫小狗那样,通过摇晃尾巴来锻炼督脉。我们平时就很少能活动到尾闾这地方。"摇头摆尾去心火"就重新教会了我们来很好地活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加上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泄心热的效果。

问题二:如何练好本动作?

回答: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在习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第一个动作:两腿挺膝伸直站立,同时,两掌指尖向前,两臂向前、向上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第二个动作:两臂屈肘,两掌下按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

第三个动作:两臂外旋,两掌心向上,随之两掌掌指顺腋下后插。

第四个动作:两掌心向内,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随之上体前俯,沿腿后向下摩运,经脚两侧至于脚面,抬头,目视前下方,动作略停。

第五个动作:两掌沿地面前伸,随之用手臂带动上体立起,两臂肘关节伸直上举,掌心向前。

该式一上一下为一次,共做六次。做完六次后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向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这一式的动作要点是:两掌向下摩运要适当用力,至足背时,松腰沉肩,两膝挺直,头尽力抬起,向上起身时,手臂要主动上举,手指最大限度向前,慢慢向上带动上体立起。手指领劲带动手臂,手臂带动肩膀,然后带着腰起来。

易犯的错误是:两手向下摩运时,膝关节弯曲、低头,向上起身时,起身在前,举臂在后。

正确做法是:两手向下摩运时,不要低头,膝关节伸直,向上起身时,要以臂带身。

“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大幅度前屈后伸可刺激脊柱督脉以及阳关、委中等穴,有助于防治生殖泌尿系统的一些慢性病,达到固肾壮腰的目的。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可有效发展躯干前后身躯脊柱肌群的力量与伸展性,同时对于腰部的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器官有良好的牵拉按摩作用,可以改善其功能,刺激其活动。

以臂带身上抻展,转掌下按膻中前。

指顺腋下向后插,摩运脊背将足攀。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一:两脚开立,成马步桩,吸气,两手大拇指在里,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动作二:深吸一口气,屏息全力以赴,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

动作三:呼气,放松,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动作四:深吸一口气,屏息全力以赴,右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左。

动作五:呼气,放松,右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动作六:上述动作,左右手各三次。

动作七:呼气,落掌,起身,收脚。

、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

、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深吸一口气,屏息全力缓缓出拳,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然后放松呼气,旋腕要充分,五指抓握。

、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

、旋腕幅度不够。

、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

、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

、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健筋骨的作用。

、十趾抓地、攒拳、旋腕、手指抓握动作,刺激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使全身筋肉结实,气力增加。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左拳向前缓缓冲出,同时百会虚领,脚趾抓地,气力发于丹田,沉肩坠肘,力达拳面,怒目圆睁,目视左拳。随后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向下,展肩,目视前方。随后左臂外旋不停顿,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旋腕,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握拳,同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五指逐节用力抓握,以刺激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目视前方。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手足三阴阳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本经主治病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肝: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肝脏是人内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开窍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问题一:什么叫做握固?

回答: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功”手的握法有两种:一种是“屈大指于四手指下”;一种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现代研究发现作用如下:经常性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其次,能乌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深吸一口气,屏息,用力以赴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下落时沉肩,呼气,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感觉头顶有个绳子拉着你起来了,身体如木偶一样被提起。

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收势

此套功法的收功方式与传统口令的不同,这是南怀瑾先生传下来的法子,他认为东方运动的精髓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打通经络,所有的疾病都是经络不通所致,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性都很强,都是为了拉伸与经络相平行的相应经筋,有句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主要原理是经筋拉开后带动经络通畅,人才不会生病,得以益寿延年。但是经络总有些重要的穴位不容易打通,如关隘一样阻拦经络的通畅,收功时用重手法拍打这些重要的穴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拍打的顺序是:先拍打内关穴七次,然后外关穴七次,再次环跳穴七次,再拍足三里穴七次,最后用手背甩着拍三阴交穴七次。

、内关穴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肌腱之间,腕横纹上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外关穴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外关穴穴位位置: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穴功能作用

外关穴的主治病征为:手脚麻痹、肘部酸痛、手臂疼痛、偏头痛、落枕、肋间神经痛等。该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本站有关该穴道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肋间神经痛等。

、环跳穴

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此穴出于《针灸甲乙经》是足少阳、太阳经之交会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与中/交点处。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治疗时舒展的下肢既有利于其它穴位和针刺,又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痹证”此病乃由风寒侵袭、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即“不通则痛”而引发。受寒、受潮可为其诱发原因。环跳穴与足三阳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重拍环跳穴能疏通气血,治疗足三阳经所过之病变,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4、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寸,距胫骨前嵴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横指,该处即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古语有云,常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补益作用十分强大,人后天之气源于脾胃之运化五谷精气。足三里正是胃经上最重要的穴位。

5、三阴交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穴是足部的三条阴经,也就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符合阴的特性,对女性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对于三阴交穴的拍打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每天坚持对穴位拍打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穴各5分钟以上,就不必惧怕岁月的侵蚀。

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孕初期的女性,一定不要刺激三阴交穴,更别和合谷一起刺激。

因为三阳交穴和合谷穴同为流产的名穴,初孕时,胎儿本来就不稳定,如果刺激三阳交和合谷穴,则有流产的危险。

三阴交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剌激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或拍打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女人常揉拍三阴交终身不变老。

扬州税院八段锦教学版-梁青海

视频链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sgdo.com/jbzd/13530.html
------分隔线----------------------------